
检察官到老建筑保护现场查看情况杨景皓/摄
在上海市杨浦区福禄街上,有一幢建于1912年的老建筑,这里曾是私立圣工小学旧址。2012年,这座老建筑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然而,老建筑被划入旧区改造房屋征收地块后,却持续处于受损状态。
2018年下半年,上海市杨浦区检察院检察官侯倩倩和同事们从一家媒体的网络平台上发现,这座市级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部分门窗缺失、玻璃碎裂、经年失修。维护公众利益的职业敏感,促使他们第一时间实地走访了该处建筑,开展线索调查。他们了解到,这里是杨浦区红色文化和历史建筑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属于旧区改造房屋征收地块。鉴于这座建筑持续处于受损状态,而且有进一步毁损的危险,危及社会公共利益,该院于2018年12月25日以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审查。
经过一系列诉前调查后,2019年2月18日,杨浦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监管部门送达检察建议书,建议对该优秀历史建筑立即采取紧急保护措施;督促相关单位编制建筑修缮方案,对抢救与修缮全程有效监管。
诉前检察建议书发出后,行政监管部门很重视,指定专人与区检察院对接,但也表达了一定的担忧:“建筑被征收后,日常使用人搬离,维修、保养主体不明、缺位,是造成房屋失于保护的主要因素。”
针对行政监管部门提出的旧改过程中的保护“空窗期”问题,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办案组通过论证提出建议:建立旧改地块上文物、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相关巡查、报告制度,将巡查报告工作分解到物业管理部门、产权单位、动迁机构、街道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确保相关建筑保护无缝衔接。
很快,各方达成了共识。行政监管部门在该保护建筑外围搭建框架性保护围挡,进行全封闭管理保护,并安排专人24小时看护建筑,确保移交前完好无损。
去年年底,杨浦区检察院聘请11位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等担任公益诉讼特邀联络员,参与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回头看”活动,一行人来到了福禄街。
“优秀历史建筑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厚重与沧桑,旧改中历史建筑的留存与再生很重要。”杨浦区人大代表李伟军感慨地说,检察机关牢牢把握公益这个核心,努力协调好旧改与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督促行政机关堵漏建制、依法履职,留住了城市记忆,为杨浦区同类旧改历史建筑风貌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板。
“保护性修缮方案编制工作正在启动。”侯倩倩告诉记者,她和同事们目前一方面继续与负责建筑整改项目的部门对接,常常“回头看”,亲临维修现场进行督促;另一方面,紧盯修缮方案的编制工作,让检察建议上的好点子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