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传承金融检察官的精神与责任
2018-08-08 09:38:00  来源:检察日报

  院情小贴士

  ●建院时间:1993年6月

  ●现任检察长:杨玉俊(第八任)

  ●干警人数:现有干警36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14人,大学本科学历249人,40岁以下干警176人

  ●最高荣誉:全国十佳基层检察院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人流匆匆车流滚滚,路过黄浦江畔不可思议的摩天大楼,陆家嘴金融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上海浦东,正在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地标。

  9年前,全国首家金融、知识产权检察处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设立(现为该院公诉二处),金融检察官由此诞生。现在,提到“金融检察”这个词,许多同行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该院公诉二处的这张金融检察名片。公诉二处实行“捕诉研防”一体化办案模式,面对危害金融安全、侵犯知识产权等高智商犯罪,金融检察官们不仅精于法律,期货、外汇、保险等方面的专业金融知识也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在他们办理的案件中,像“期货对敲”“专利碰瓷”“虚假转口贸易骗购外汇”这样的“全国首例”高精尖犯罪屡见不鲜。

  9年来,公诉二处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精英办案团队,多名检察官分别获得上海市“优秀公诉人”“金融检察能手”称号。在他们身后,是一位颇为低调、鲜见于媒体的“掌门人”——公诉二处处长逄政。

  20年的公诉生涯,让他体会越来越深的一件事是“人才培养”,萦绕其中的核心关键词就是“传帮带”。该院新人入院以后,要与一位“带教”老师订下为期3年的“带教协议”,“带教”老师要制定“带教”方案,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办理、一个个问题的梳理,手把手传授经验,让徒弟尽快成长。

  “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带教”老师不仅仅是在引领、指导着徒弟的业务工作,也会打上些许风格上的烙印。23年前,逄政刚进院的时候有个外号叫“逄志摩”,别人都说这小伙子有一种“诗人的情怀”。而当时的“带教”老师却与他正好相反,“敢拼、敢冲”,办案雷厉风行的气势给逄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不要前怕狼后怕虎,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坚持控方的立场。”

  “帮”——师徒之间切磋讨论,互帮互助、教学相长,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和逄政的工作风格一脉相承的命名检察官吴菊萍,就是他“带教”出来的优秀学生之一。吴菊萍是法学博士,办理过上海市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骗取贷款案、洗钱案等新类型案件。在遇到案件上的困难时,吴菊萍会与师父探讨研究,互相说服,“带教传承,大家的业务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师父提出了设想,由徒弟去验证,共同完成论述。”吴菊萍发表了20余篇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在逄政作为老师布置作业的那个阶段完成的。而逄政后来结集出版的《主控官笔记》连载专栏,多半也是那个时期观点争鸣、思想碰撞的印记。

  “怀着‘一定要对得起这些年轻人’的心情去教。”从带领一个办案小组的主诉检察官,到浦东新区检察院金融检察的“掌门人”,处里的干警都不称呼逄政“处长”,而是叫他“老师”。对此,他甘之若饴,觉得这是最高的荣誉称号。逄政在“带教”时毫无保留,这一点也影响着吴菊萍。此后,她也做了多年的师父,教出了不少优秀的公诉人。她说,检察工作要靠一代代检察官的传承。

  “传”——“传承”一代代检察官的工匠之心,是“传帮带”的精髓。对于逄政来说,与个人荣辱进退相比,他更希望看到队伍能够不断充实知识,攻坚克难,在突破中成长。“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我的成就感所在。”

  伴随着这样鲜明的“传帮带”传承风格,公诉二处成为检察官里的“特种部队”。“我也要达到那样的高度。”90后检察官助理唐涛今年刚来到公诉二处,耳濡目染后暗暗下定决心。他最大的感受是“正能量满满,团队凝聚力强”,虽然遇到的案子比较有难度,但从没有人会带着负能量工作,团队常常聚在一起“论案”,每一个人都非常好学。

  “法律人要有追求有理想,始终怀着对法律的敬畏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得起这份职业的尊荣。”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牢记着逄政对公诉二处的要求。金融检察官的精神与责任,在一代代的“传帮带”中传承,生生不息。

  编辑:李淑雅